青年群体易患“信息依赖症”

      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,是我在你面前,你却在看手机。”“把手机贴在我脑门上吧,这样至少我可以假装你对我目不转睛。”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那些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亲友的人,有了一个新的代名词——“低头族”。这一群体潜在的“信息依赖症”,也引起了不少专家的注意。“戒手机”真的比戒烟还难吗?信息时代的人际交往为何越来越苍白无力?

  “低头族”抑或“屏幕奴隶”?

  随着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和功能强大,人们沉浸其中的时间也越来越多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我国网民人均每周手机上网时长约12小时;80%的手机网民每天至少使用手机上网一次,近六成手机网民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多次。

  相伴而来的,就是“低头族”的出现。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,就是不论朋友聚餐、家人聚会,还是地铁上、电梯里,甚至过马路、上厕所的时候,都会习惯性地低着头看手机,忙着刷微博、聊微信、看网络小说或者玩游戏,与周围产生一种冷漠的“隔绝”。

  记者调查发现,在城市青年群体中,“低头族”的队伍正不断壮大,尤其是“白领”和学生,一些人对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依赖度几乎达到“痴迷”的地步。24小时开机,不用手机实时查看微博、微信或QQ便无法安心,等待的时候如果没有手机的陪伴便无所适从,用手机看小说、浏览社交圈的朋友动态成了最好的“催眠曲”。

  更有甚者,出现了因“玩手机”而“不要命”的情况。有人因低头看手机而闯红灯被撞,有司机边开车边玩手机罔顾乘客生命,甚至还有粗心的父母忙着玩手机而弄丢孩子……

  围绕着“低头族”,衍生出了不少其他“族群”:比如喜欢反复拉伸页面到无法自控的“刷屏族”,利用移动终端不断网络购物的“剁手族”,还有一些迫于工作需要必须时刻低头看手机的人,被称为“屏幕奴隶”。如政府网宣工作者、股票证券分析师、销售公关人员等,因为手机傍身而习惯了“无意识加班”。

  不少网民表示,即便自己不是“低头族”的一员,也能从身边随便拉出七个八个同类。和“低头族”相处中时常被“架空”的遭遇更是不胜枚举。“情人节吃个饭,我男朋友还一个劲玩手机,也不跟我说话,感觉很不尊重我。”网民“飘飘仙子”说。“饥肠辘辘地等满一桌菜,不是趁热吃,而是先拿手机一阵狂拍,真是够奇葩的。”网民“泰山压顶”说。

  不知不觉患上“信息依赖症”?

  “从社会学角度分析,智能手机已成为‘低头族’打发碎片时间不可或缺的工具。”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,快节奏的生活、繁重的工作压力,使得城市青年群体中属于个人的“整块”时间越来越少,但吃饭、赶路的“碎片化”时间却在增多,于是,不少年轻人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“碎片化”的休闲娱乐。

  如果偶尔打发时间,玩玩手机未尝不可。但长期依赖或沉溺,则可能带来眼睛、颈椎等疾病。更重要的是,会造成潜在的社交障碍或心理问题。不少“低头族”坦言,如果手机不在身边,会有种莫名的焦虑,因为过度依赖手机,甚至出现了某种“神经质”的举动。

  “昨天早上去上班的时候把手机忘在家里了,结果一整天我都心神不宁。”上海IT从业人员薛先生说,“白天只要有点空闲就会看手机,手机一离开视线就会不停地找,有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不是疯了。”

  “我感觉自己已经到了不拿手机就觉得手没地方放的地步。”在上海地铁站,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个“低头族”,该小伙坦言,“有时候低头看手机,其实都没什么目的性,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,把每个手机应用程序都点一遍,点完了再回头刷微博。”

       “从心理上说,这是一种信息依赖症。”
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、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孙时进说,“低头族”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时代裹挟着、绑架了向前走。“如果没有手机或网络,就会容易感觉自己在周围的人群互动中‘out’了。另一方面,这些人群往往因为现实社交圈狭窄,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渠道不足。”

  过度依赖虚拟社交,会使正常的社交沟通缺失、人际关系紧张。网民“小晖”坦言,他在虚拟世界里十分活跃,发了数万条微博,但在单位却习惯沉默寡言,即使和坐在隔壁的同事说话,也倾向于用QQ或微信。“就是懒得面对面说话,反正聊天软件里都可以解决,只要动动手指就行。”

  “这属于强迫性心理依赖和强迫性媒介使用行为。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、传播学教授李双龙说,一般来说,这种行为主体会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产生紧张和逃避情绪。而且,他们很难认识到,自己无目的、无意识地虚耗了很多时间。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
代理咨询

售后咨询